【诗煊谈币】天佑通宝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大?
2019-10-13 17:14:53
  • 0
  • 0
  • 0
  • 0

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天佑通宝,主要是因为天佑通宝并不是正经皇帝在位期间铸造的,而是元末农民起义时,首领张士诚所铸造。

元朝末年,顺帝至正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大江南北。至正十三年(1353),出身盐贩的苏北泰州白驹场人张士诚(1321-1367),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等聚集盐丁,起兵反元,占领泰州、高邮,并于至正十四年(1354)在高邮称王。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张士诚率部占领平江(今苏州),改平江为隆平府,踞承天寺为宫,自称诚王,改国号大周,改元天佑。于是,张士诚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铜钱,取代元顺帝发行的纸币“至正通行宝钞”在江浙地区流通。

元、明二史皆称张士诚建元“天祐”,而钱文实为“天佑”,古汉语祐与佑通,有上天保佑之意。“天佑通宝”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等,面文楷书,对读,铜质赤褐,制作精良,文字秀丽,是效仿当时至正通宝所制,并可与之媲美。天佑通宝背皆纪值,穿上一和贰为楷书,叁和五为篆书,直径约25-40毫米,重约3.5-20克不等。该钱主要流通于浙西及淮、扬、苏、常等地,范围很窄,加之后来朱元璋的搜缴与销毁,现传世极为稀少。《王荫嘉品泉录》说:“天佑钱传流至今,已稀若星凤,即便吴中,亦属难得一见。”吴中系张士诚活动区域。

再说张士诚。张士诚占平江称王后,于至正十七年(1367)八月,曾接受元朝授予太尉官职,恢复平江原名,但实际上仍割据自雄。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又自称吴王。当时,朱元璋也以吴为国号,铸有大中通宝钱。为区分两方,人称张氏为东吴,朱氏为西吴。此间,张士诚最盛时的势力范围很广,南抵绍兴,东至松江、杭州,北至山东济宁,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今凤阳县)也为他所有。后屡败于朱元璋,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该政权宣告结束。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顺帝发行的纸币“至正通行宝钞”不断贬值,造成了通货膨胀,很多地区陷入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局面。张士诚发行“天佑通宝”铜钱的意义在于,短期内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张士诚的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天佑通宝稀缺和钱文寓意好,造假者皆不遗余力,从小平到折五,伪品充斥于市,且大多做成生坑状,但从字迹和锈迹上看又都很失真。大家一定要提高眼力。

下图为大家展示青年作家、国家二级理财规划师、艺术品收藏投资顾问黄诗煊先生的藏品,天佑通宝折三GBCA82分评级币图。

下图是雅昌拍卖图录和华夏古泉网拍卖图录,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